成为中国最懂水的省份江苏经历了什么_火狐官网主页-火狐在线登录网址-火狐体育入口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
成为中国最懂水的省份江苏经历了什么
来源:火狐官网主页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27 22:02:39

  江苏是中国唯一集齐了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泽、槽(运河)等所有水元素的省,水域面积居全国之首,即使放眼全世界,恐怕也很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“水乡泽国”。

  江苏独占中国五大淡水湖的两个,有乡级以上河道2万余条,列入省骨干名录河道723条。

  江苏干线公里,港口综合通过能力为29.8亿吨,2024年,内河航道货运量达7.4亿吨,水路货运量占比约38%,高出全国中等水准约22个百分点,内河航道总里程、等级航道里程等多项指标名列全国前茅。

  商末周初,泰伯兴修水利,开凿“伯渎河”;春秋末年,吴王阖闾为打通江淮之间水上交通,筑邗城开邗沟,成为大运河的开篇之作。

  汉代,西汉吴王刘濞开茱萸沟;三国时,孙权重点建设江南水利设施和运河,奠定了南京千年辉煌的水利基础;隋唐五代时隋炀帝,在春秋时代开挖的“邗沟”基础上,发展漕运,开通南北大运河,影响了此后千余年江苏水运格局。

  这个船闸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“十字”交汇口,是沟通长江与南北运河的咽喉要道,也是江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一座船闸,常年担负着苏、鲁、皖、沪、浙、鄂、川等13个省市船舶过往的任务,在中国水运主通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

  1976年,1980年谏壁船闸建成时,年设计货物通过能力2100万吨,这在当年的内河船闸中已经属于大型船闸了。

  从此,镇江大运河一改原来靠天吃饭的原始航运面貌,数据表明1981年谏壁船闸船舶通过量为330万吨,40年后的2021年,则已经涨至20052万吨。

  不仅如此,谏壁船闸的通航能力依旧在不断扩宽,就在2023年,这处“江南第一闸”迎来扩容改造工程,改造后的谏壁一线船闸将变成全球最大内河单梯级船闸,年通过能力预计能够达到2.39亿吨。

  吴淞江整治,早在宋代就已有先例,这条自古便承载着太湖下游入海水道重任的河流,其地理位置不言而喻。它通过江南运河与外海紧密相连,成为了唐末以来太湖下游地区繁荣发展的关键水道。

  因此,先人没少在这条江上下功夫,北宋两浙转运使叶清臣成功裁直了吴淞江在昆山、华亭之间的盘龙汇弯子,元代任仁发提出了“浚江置闸”的治理策略……

  2022年,历经大禹治水以来4000多年的沧桑,吴淞江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——“吴淞江整治工程(江苏段)”正式开工。

  这个工程总长61.7公里,投资156亿元,预计将在2030年全面竣工。吴淞江整治工程完成后,吴淞江航道将达三级通航标准,也将成为苏沪间距离最短的内河集装箱货运航线。

  打通后的京杭运河、吴淞江、蕰藻浜、黄浦江、长江航线,其价值堪比欧洲的莱茵河。

  2023年3月,江苏省政府出台《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“水运江苏”的意见》,提出进一步发挥水运优势,打造更具特色的“水运江苏”。

  流经镇江、常州、无锡、苏州四市的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“三改二”工程,则是这一思路中“加快打造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”的最重要任务。

  就算把时间往前走一千年,水运两字就使江苏成为国家财赋主要供给地,漕粮、淮盐、丝绸、棉布、瓷器等物资和珍宝特产源源不断运往京城或四方。

  甚至明后期到清前期,江苏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,都与江苏发达的水运以及大运河的全盛紧密相关。

  分布在江苏运河沿线的城市,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镇江、扬州、南通等,如今多为国家或省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,徐汉文化、淮扬文化、金陵文化、吴文化等,也多与“江苏的水”血脉相连。

  在前段时间,各地文旅都很火的时候,许多网友不解,为什么江苏文旅的抖音官号要叫“水韵江苏”?

  其实答案并不难找,随便找一个外地人,问起对江苏的印象,得到的回答多半是扬州瘦西湖的诗情画意、南京秦淮河的十里灯火、苏州平江路的小桥流水以及无锡太湖的烟波浩渺。

  不过,网上对南通濠河的误解倒是颇多,说一条河有什么好看的?濠河凭什么能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?

  其实,说起濠河,得从958年算起。那一年,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五年,南通城正式建立,作为护城河的濠河,与这座城市同时形成,静静地流淌了千年之久,目前是国内现存最为完整的古护城河之一。

  千百年来,濠河担负着对城市的防卫责任和地面集水、外排,以及城市近郊农田的灌溉功能,城乡各镇之间物资运输的水上通道等重任也依凭濠河,可以说,它见证了南通从一座滨江小城,慢慢成长为江海门户的完整历程。

  但真正将南通的“水韵”推向文化高度的,则是张謇与他所代表的“江海文化”。

  什么是“江海文化”?简单来说,是三个关键词:包容会通、开拓进取、爱国近民。

  在列强环伺、国势衰微的晚清,张謇选择了一条“实业救国”的道路,而他所打造的大生纱厂,正是这一文化理念的落地实践。

  这就是“中国近代第一城”,南通地处江海相通之地,培育出的人,都是敢想敢干之人。

  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,选址唐闸,位于江苏大运河重要点位,离大生码头只有500米的大达轮船公司同样为张謇创立,此公司使得南通成为联系上海、苏北航运的枢纽,全盛时拥有35条轮船,开辟10条航线个码头,促进了苏北乃至苏皖等地的贸易往来。

  短短十六字,不仅道出了实业振兴的雄心,更折射出南通因水而通、因通而兴的地缘气质。

  如今南通凭借“一山、一水、一人、一城”这四张城市名片,不断书写南通自己的“江海文章”。

  但同样,“鱼米之乡”的江苏,也曾是“多灾之邦”,洪、涝、渍、碱、台风等自然灾害历来频繁严重。

  这是没办法的事情,欲受其利,必承其害。江苏全省承受长江一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和淮、沂、沭、泗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外来洪水,低洼易涝耕地达四千三百余万亩。

  不仅如此,黄河、淮河与运河之间经常相爱相杀,例如历史上有两次“黄河夺淮”,就是黄河改道抢占淮河的河道,这会导致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,运河不通畅,水污染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。

  这座枢纽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、12座大中型水闸、3座船闸以及输变电工程、引排河道等组成。

  四座大型电力抽水站——江都一站、二站、三站、四站,共装机33台套,总装机容量达55800千瓦,设计流量400立方米每秒,最大抽水流量可达508立方米每秒。

  雨季,它能及时抽排里下河地区的涝水,保障当地免受内涝之灾;汛期,它还能分泄淮河洪水,减轻洪泽湖的防洪压力,确保淮河下游地区的安全。

  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涝中,江都水利枢纽4个站共倒排洪水达27亿立方米,有效地缓解了苏北的灾情。

  将长江水调到黄河,有30多米的高差。当调到山东微山湖地区时,就有28米左右的落差,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,将长江水层层提升,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

  为此,南水北调江苏境内一期工程共新建、改建泵站 18 座,扩挖输水河道 100公里,单江苏境内,该工程投资就高达 134 亿元,成效同样出彩,一期工程2013 年建成以来,抽江规模提高到每秒500 立方米每秒,年新增供水能力 36 亿立方米,已累计调水出省超 47 亿立方米。

  在无锡,世界首创的生态清淤绿色智能一体化水上平台“太湖之光”近期全面投入太湖治理。

  相比传统清淤模式,它直接舍弃以往在陆地上挖坑埋淤的方法,把淤泥压滤固化为华夫饼干一样的泥饼,分离出的余水,经过脱氮除磷、固液分离等多重技术处理,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,可以直接排入太湖。

  “太湖之光”上线之前,负责太湖清淤的是“太湖之星”,“太湖之光”堪称其全面升级2.0版本,而这次跨越式升级,仅仅只用了两年。

  曾经,长江一度面临“重化围江”的严峻挑战。污水废水常排不断,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,长江生态健康情况令人担忧。江苏以铁腕治污的决心,打响了一场场环保攻坚战,如今的长江江苏段,一江清水、两岸葱绿。2024年上半年,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Ⅱ类,主要支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%。

  曾经,太湖明珠蒙尘,从2007年开始,就拿无锡一个市来说,在太湖生态治理上已累计投入1250亿,1250亿是什么概念?2023年,无锡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1000多亿,一个吉林省不过才1074.8亿元,就更别提甘肃,海南,宁夏,青海,西藏这些省了。多年治水的成效就是,2024年,无锡治太迎来历史性突破,全年太湖水质全面达到III类,首次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。

  南京高淳有个固城湖,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,因为多次围垦造田,湖面面积急剧缩减,2019年,高淳启动总投资约30亿元的退圩还湖工程,使固城湖水面扩容6.11平方公里,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西湖。这个湖里养的大闸蟹品质也很高,高淳人的环保意识起了非常大作用,他们说:哪怕只是湖里出现一个塑料袋,一经发现必须清理!

  清华大学,为何会在这个地方进行一场AI赋能科研的深度布局(关键词: AI布局 )

  江浙皖“C城”暗战:徐温二州争万亿,蚌埠突入高端局(关键词:江浙皖暗战)

  3年从0到25亿,惠山经开区相准了这批新能源“千里马”(关键词:惠山经开区)